《爸媽不在家》 下流中產悲歌

《爸媽不在家》 下流中產悲歌



上月底舉行的第50屆台灣金馬獎頒獎典禮,新加坡片《爸媽不在家》勇奪多個獎項,殺兩岸三地傳媒及電影人一個措手不及。一齣沒有精雕細琢,導演和卡士皆欠名聲的小本製作,何以打贏一班影帝和金像級製作人馬?

電影設定在1997年,經歷亞洲金融風暴的新加坡,一段不太遠的歷史,一個同質性跟香港十分高的亞洲國家。主角家樂一家,父親是公司營業員,母親是船務公司文員,兩人為糊口承受無比壓力;10歲的家樂是非常百厭中的trouble maker,少至逃學大至打人,與童黨無異。為照顧家樂,父母決定聘用菲傭Terry。隨Terry到來,兩主僕由發展近乎母子的深厚關係;同時,父與母也經歷殘酷的衰退,一個天天幫老闆打辭職信,一個被炒魷,加上在股票場輸掉大半身家,最後被逼辭退Terry。

家樂一家是新加坡中產的縮影,也是香港普遍中產的縮影。一邊要穩住頭家,一邊又擔心被淘汰,為孩子做牛做馬,為投資為供樓擔心到死,終日活在惶恐底下。生活逼人,家庭成員缺少互動,加上傭人的介入,今家庭關係產生根本上的變化。

導演拿捏相當準確,對一家三人的描寫非常細膩。懷胎八月的母親承受非比尋常的壓力,因久時間料理家頭細務,由一家之主慢慢變成局外人;高壓生活的怨氣日盛,老公怕了她,兒子不想親近他,Terry慢慢由逼不得已聘用的工人變成被妒忌的發洩對象;壓根底兒,她想家人生活得好一點,可是甚麼也做不出,只得報讀自我增值課程,倒頭來卻是個騙局。她,可以是一家之主;另一方面,也可以解讀成是局外的bread winner。

父親亦不見得好。15年銷售技巧也保不住其工作,畫面不停重覆職場上的失敗,被客戶挑剔,被老闆嫌棄,想做生意卻被老婆喝止,做看更也遇上意外,死撐硬撐卻阻不了地位往下流的事實。最後那部勉強可開動的舊車被打成廢鐵,氣氛之沉重令人透不過氣來。因為,車是中產的象徵,殘舊的車,也暗地代表中產長期無法上流;被打爛,就連中產地位也不保。畫面常見老爸食煙,迷漫煙霧吹不到院中,觀眾卻呼吸到他的氣息。

電影還有另一層次︰Terry。這位28歲的女生也要擔起頭家,為不中用的老公和初生的兒子離鄉別井做牛做馬。導演沒有描寫她在星期天怎樣與同鄉減壓;反之,她還要受家樂和母親的氣。

有一點很諷刺,家庭的崩離是誰這成呢?是終日搞事的家樂,還是疏於照顧的父母?答案是「共業」。家道中落,以為家樂會聽話一點嗎?Sorry,除了手中的電子雞變成真雞,他還要殘忍地劏雞裹腹。還有那張不會中的彩票,救不了這頭家,也沒法改變Terry離開的事實,電影的世界就是沒有奇蹟。

有人說《爸媽不在家》是新加坡版《東京物語》,理據在於兩者同樣以家庭為核心,逐步描寫倫理關係的瓦解;但筆者覺得,它反而更值得與黑澤清的《東京奏鳴曲》相互比較,因為時代較接近,父與母地位的逆轉和孩子的反叛也有類同的地方。兩者分別,在於《東》去到尾還是戲劇,《爸》是有偽紀錄元素的劇情片。

老實,《爸媽不在家》的確很精彩。你未必認同金馬評審李安的決定,但它所呈現的都市中產悲劇,對病態社會的關懷,是連香港人也會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