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愛醫院餵錯餐致老翁鯁死 報告揭術語有不同解讀

明愛醫院餵錯餐致老翁鯁死 報告揭術語有不同解讀


明愛醫院今年3月發生餵錯餐事故,一名有高血壓及認知障礙症病史、缺乏溝通能力的75歲男病人,錯誤被餵食正餐,病人鯁喉不治。
  
醫院事後公布事件及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分析成因,委員會調查後認為,今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醫護人員對有關術語有不同解讀,導致臨床團隊之間出現溝通落差及無法達至一致的做法。
  
委員會認為事件亦涉及多項因素,包括醫護人員在釐清飲食指示方面缺乏溝通;部分電子系統內的標準膳食種類包含可耐受飲食的英文術語,可能導致醫護人員認為有關指示屬於特定的膳食種類。此外,有關術語在部分護理教學教材內的意思等同正餐,這可能導致在日常臨床實踐中出現不同的理解。
  
委員會亦發現,在使用電子床頭顯示板的系統中,可耐受飲食不是一個標準選項,然而醫護人員卻可輸入有關術語,導致為病人選擇膳食上出現不同的解讀。另外,醫院亦沒有一套標準化的流程用於病人評估、膳食選擇及記錄病人的可耐受飲食。
  
委員會提出改善建議,包括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解讀,並就此與醫護人員溝通;在所有表格及電子系統內移除可耐受飲食的膳食種類選項,以消除歧義;改善由病人評估、溝通以至提供膳食方面的膳食管理流程;及統一膳食管理系統與電子床頭顯示板系統內膳食選項,並改善相關系統的介面,令資料能即時同步,減低誤解飲食指令的風險。
 
醫管局已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定義,將其明確定義為一種按病人可耐受程度、喜好及醫療狀況,並經專業評估後制定的飲食方式。而此術語不代表任何特定的餐飲質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