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傘運動」至今已是第29日。當然,即使運動持續到第30日、一個月,抑或40日、50日,也不是一件甚麼值得慶祝、值得紀念的事情。佔領運動持續了多久,只是顯示特區政府與民意背道而馳,是政府毫不願意聆聽市民的意見和訴求的象徵。
曠日持久,部分長期留守者疲態盡出,同時亦有中共外圍組織延續稍前的「保普選,反佔中」運動,以「支持警方」、「還路於民」、「恢復秩序」等口號,來反擊是次佔領運動,試圖在輿論戰上把民情逆轉,抹黑走上街頭的市民乃受某激進組織所鼓動、由外國勢力所操縱,卻掩蓋政府在普選問題上處處與民為敵,以致民怨沸騰的實況。
當中共和政府的輿論機器啟動,坊間不少市民,甚至乎包括小部分佔領者,開始要求佔領人士反思何時退場,如何退場,又認為長久下去,總不能解決問題,佔領持續對香港有壞影響。
然而,很多人卻忘記,整個佔領運動的開始,則要追溯至「9.22 全港大專生大罷課」,以示對於8月31日人大的決定表達不滿,同時宣示學生爭取公民提名、立法會全面直選的決心。可惜,政府回應態度惡劣,梁振英於罷課期間,甚少回應傳媒關於學生訴求的提問,即使回應,態度傲慢,甚至扭曲學生訴求,聲稱「會盡快落實一人一票普選」而抹殺「公民提名」的要求。
直至9月26日,學民思潮及學聯佔據公民廣場,以還港人表達訴求、卻被港共政府架起高牆、圍欄的廣場,卻被警方暴力、不人道對待,甚至在手無寸鐵的學生面前,施放胡椒噴霧,並出動防暴警察,試圖清場。所謂「政治問題,不能由法律解決」,但政府卻試圖以法律來解決問題,封殺市民發聲的空間,迫使大量市民於9月28日前來金鐘聲援,促成是次佔領街道運動。
整個運動,從佔領金鐘干諾道中,到銅鑼灣怡和街、旺角彌敦道、尖沙咀廣東道,都是由群眾自發、沒有領導,是由群眾辛辛苦苦、經歷過警方使用過度武力對待洗禮,甚至遭受警方聯同黑社會人士、「愛」字堆等團體暴力衝擊和清場,在風雨交加下,仍屹立不倒、堅定不移地留守街頭!
筆者有聞某些尊貴的立法會議員於佔領區發表演說,指出「這場運動即使爭取不到甚麼,但這麼多人參與佔領運動,我們已經贏了!」又或者在大台上訴說自己爭取民主三十多年的經歷和參與民主運動的生涯,試圖抽水撈取政治資本並主導運動。在催淚彈橫飛下,慌忙夾著尾巴逃跑的他們,矮化群眾參與的角色,實在無恥!
如今,任何人,不論是「和平佔中」、學聯或泛民政客等,均不能對佔領運動作任何指揮和領導,更不能說甚麼退場條件、退場機制等!因為只有群眾,只有佔領者,才有資格代表自己!
參考台灣太陽花學運,整個運動沒有任何政客界入或者領導,政黨亦只擔當保護和協助的角色。最終政府作出讓步,回應學生的訴求,撤回服貿協議,終結整個佔領立法院運動,運動取得成效。
佔領運動,如何收場?這個問題,其實根本不用佔領者去思考,因為答案很簡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由泛民議員與政府達成共識,或者由學聯、「和平佔中」與政府談判;唯一可以解決問題的,就是政府親身聆聽市民的訴求,落實公民提名、廢除功能組別。倘若政府有正面的回應和行動,以符合市民的期望和達到佔領群眾的目標,不用任何組織去宣佈運動結束,群眾亦會自然散去。
歷史會如何描述「雨傘運動」?
2014年秋天,大專生罷課,爭取真普選和落實公民提名,但政府的漠視及警察的暴力對待,促成了由群眾自發的「雨傘運動」。運動在中段起由泛民政黨和學生組織界入並領導,促成政府最終與泛民政黨談判,降低「提名委員會」的門檻,並在立法會獲得通過。「雨傘運動」在大會宣佈「階段性勝利」後,以「抗戰二十年」的歌曲、音律作結。
抑或……
2014年秋天,大專生罷課,爭取真普選和落實公民提名,但政府的漠視及警察的暴力對待,促成了由群眾自發的「雨傘運動」。運動在沒有統一領導的情況下,和平地進行,受盡全球各國媒體所讚揚。群眾長期留守的堅持,迫使政府作出讓步,在普選方案中否定人大決議,落實「公民提名」和立法會全面直選,運動獲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