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跨性別」一詞雖不斷在媒體出現,不過很多人對此仍然感到陌生,究其原因,是因為這詞是近代由西方翻譯過來,感覺上是一個新名詞、新事物,但其實在源遠流長的華夏歷史中,這些東西老早就出現了。
中國自古以來並非單一民族國度,與週邊地區亦有交流,故此,中國傳統文化滲混多元,絕非鐵板一塊,對性傾向的看法亦不定於一尊。在漢代,儒家強調三綱五常,從而衍生父權社會體制之外,其實中國傳統文化蘊含了不少跨性別的實踐。
男女易服例子,在古代中國並不罕見,《木蘭辭》裡花木蘭代父從軍,《梁山伯與祝英台》裡祝英台易服偽裝男兒身讀書,甚至與梁山伯發展出介乎異性戀與同性戀之間的曖昧關係,都是傳統民間傳說裡的跨性別案例。
除了女子扮男裝,男扮女裝在中國傳統亦有不少記載。直至民初之前,女性往往被禁止踏上戲台,昆曲、越劇與京劇的女角(旦角)皆由男性反串,近代京劇大師梅蘭芳更以演旦角聞名,在1924年被選為中國最受歡迎演員。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富貴人家若擔心兒子早夭,有時也將之當作女兒撫養,改女性名字穿女裝,試圖改變命數。
在史書上更有記載這類事,最早的可看《史記》,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為丈夫」。另外《搜神記》更記載了古代的變性人事件詳情,可見古代根本就存在這些事。其他如在《漢書》、《後漢書》、《新唐書》、《宋史》及其明清文人的各種筆記中,關於變性人的記載,不勝枚舉。可見古代的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比起現在香港受到西方傳統宗教影響的人士高更多。
「跨性別婚姻」在社會引起很多討論,這對於跨性別人士來說是好事,因為多了人關心。可是,有些人就轉移了視線由跨性別人士與異性結婚的,將焦點轉向到同性婚姻。但事實上,焦點應該集中在「性別承認」上,以及在社會上如何幫忙他們。政府現在常常叫我們多點「包容」,為何那些道德之士就不能跟從政府之言,學習一下古代中國文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