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曾是澳洲城規師,對於退休規劃師薛國強先生就取消中環至金鐘電車線的提議有以下見解。
七八十年代規劃師對於社區規劃多以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為原則,但直至2000年本人當上規劃師後,我學到的是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規劃原則。如果薛國強先生你的建議是發生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這個做法是可行的,然而,今天的城市規劃所創造的社會價值
(social
value),不但著重經濟、人口、民生和歷史,綠化也是考慮之列。薛先生所提出的建議,其唯一價值是把道路擴寬,舒緩塞車情況。不過,卻忽視了其他因電車取消及道路加寬所衍生的問題。
大學三年級時,教導我交通規劃的已故著名公共交通學教授Dr Paul Mees,曾經講過一番說話令我印象深刻: "When the road is
constructed to be longer and wider, another word the vehicles are
created to be more and more."
這番說話一直是我對於交通規劃概念上的指標,因為不斷建設道路,不但未能舒緩交通阻塞,更會吸引更多車輛選擇使用該段道路。你說你沒有坐過電車,可以肯定的是你是以司機角度去看此事。然而,你卻忽視了中西區人口年齡層,他們多依賴電車代步,即使上班一族也要靠電車穿梭中環及金鐘這段短途,以便利商業需求。電車的特色及性能,不是單單你所說比走路還要慢。你有否想過在繁忙時段只有電車才能疏導來往上環至灣仔的人流,因為獨有的路軌行駛,令電車比其他交通工具更快到達目的地?
香港政府在廿多年的規劃發展只側重於經濟,看看新加坡吧!其有效緩解高峰時段的道路擁堵狀況,採取了多種創新措施,值得香港傚法!
希望你在作出建議時,先作出深入研究再作定案,而不要單憑個人主見,亦希望城規會多諮詢公眾意見。
當初我不加入香港規劃署,就是這些原因!
(圖片來源︰網絡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