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今日(7月28日)表示,經過政府30多年來的推動和努力,香港乙型肝炎感染率已大幅降低,並逐步邁向「無乙肝新一代」的目標。
每年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衞生署今年特別以「廿分之一係咪你 乙肝早驗早處理」為口號,提醒市民若不確定是否患有慢性乙型肝炎,應及早進行測試。早發現、早治療可有效減低乙肝所引發的嚴重肝臟疾病的風險。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特別預防計劃顧問醫生黃駿君醫生表示,香港於70年代的乙肝感染率高逾10%,自80年代起,政府採取多項有效免費預防措施,包括為所有孕婦進行乙肝篩查、為患有乙肝的孕婦所生的嬰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自1988年起為所有新生嬰兒接種乙肝疫苗、近年增設向患有乙肝且病毒量高的孕婦提供抗病毒藥物,以及為母親是乙肝患者的嬰兒在接種乙肝疫苗後安排血清測試。現時,35歲以下年齡組別的乙肝感染率已少於1%,香港正邁向「無乙肝新一代」的目標。
乙型肝炎可分急性或慢性,嚴重情況會引發肝衰竭、肝硬化或肝癌。衞生署根據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的結果推算,全港整體人口仍有約5.6%(即約41萬人)患有慢性乙肝。調查發現35至84歲人士的乙肝感染率明顯較高,達7.8%,主要原因是於1988年前出生,未受惠於普及兒童乙肝疫苗接種計劃。調查亦發現,近四成患者沒有察覺自己患有慢性乙肝,並有約七成患者沒有接受任何跟進治療。慢性乙肝是一種終身感染,可以潛藏數以十年也不引起任何症狀,若沒有接受治療,約15%至40%的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和肝癌等嚴重肝臟疾病。肝癌是本港第三位致命癌症,每年約1 400人死於肝癌;而約八成肝癌新症患者患有慢性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