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互聯網流傳了一幅易拉架廣告,廣告中是一個在哭泣的小女孩大頭照,寫著「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這是一幅幼兒班和小一面試班的廣告,還寫著「立即報名,讓孩子成為INTERVIEW之皇!」不知從何時起,入學面試不單單是「勝敗之爭」,而且是「稱皇之戰」。
這些學店在商言商,有家長的需求才有教學機構的供給。撫心自問,去年筆者的小兒在幼兒班面試之前,筆者也會購買一些益智玩具,例如穿木珠、超市玩具、形狀配對玩具等等,好讓小兒在面試班也不會太「輸蝕」。即使不需要應付入學面試,身為父母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為子女從小訓練自理能力、禮貌、禮儀、社交技巧和紀律。除了平日帶他去遊樂場,大肌肉、社交、紀律一併訓練,一石三鳥;在街道上,將眼前每一事物的名稱都教導他,增加他的認知能力;在假日也帶他們到各處遊玩,科學館、火車博物館、沙灘、自然教育中心等等,為他擴闊視野。但是,對於一些雙職家庭,把子女交給嫲嫲、婆婆或外傭照顧,託管者未必有能力或心力做到以上這些,唯有將育兒責任再外判給學店,無可厚非。
這則廣告令人反感的,是小女孩的大頭哭泣照片,加上「競爭」相關的字句,彷彿社會的競爭,是令子女哭的原因,讓人聯想到殘酷的現實社會不容許幼兒開心成長,只能隨波逐流,給子女報讀這些面試班。如果你看到這則廣告後,會把這間教學機構列入黑名單,恭喜你,你仍是清醒的父母,你不是它的目標客戶;能夠大膽用上如此嘩眾取寵的廣告設計,它的目標客戶應該是為子女入學面試感到十分惶恐的家長。
若然閣下是為子女入學面試感到惶恐的家長,請你要注意了!替子女報讀甚麼班,本來不是甚麼邪惡的事情,不用急著辯護;社會的競爭不會令天真無邪的孩子哭泣,但他們會因為面試時的慌張、壓力、缺乏安全感而哭泣,若果父母的惶恐、緊張、焦慮、壓力的種種情緒反射到子女身上,他們就真的會像這廣告中的小女孩般哭了。
最終帶子女去面試的,是父母,而不是輔導班導師,所以最需要上面試班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但不應該去學習面試技巧,而應該學習的是如何調整與子女一起面對挑戰的心態。父母能夠帶著輕鬆的心情與子女一起面試,成也好敗也好,都不應該是子女的錯,在面試前預備、面試過程中和面試完結後,父母都不好在子女面前因面試的事宜表現出負面的情緒。孩子在面試當天,並不不是要表演刻板倒模的對答,而是要在老師面前表現出最自信、最醒目的一面。
筆者的小兒生在十年來出生率最高的龍年,故然之面對的競爭也是最大的,在過去面試高鋒期裡,筆者聽聞過不少個案,有的在教孩子做認知練習時恐嚇他「冇書讀」,有的在面試老師面前高聲喝罵孩子,有的在面試後立即處罰孩子,有的在收到學校寄來的不取錄通知書時怪責孩子,筆者真替這些父母悲哀,假如他們參加了學店的入學面試班,而面試班其實不是「包生仔」的,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收生準則,最後面試結果依然令他們失望的話,真不知道他們還可以怎樣教育孩子面對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處理壓力,不論孩子上多少堂面試班,都不能在面試老師面前表現最自信一面,同時家長亦在老師面前失分,結果得不償失。
也許讀者們會怪責學店無情地催谷小孩,但請為人父母的好好想一想,為何你們其一中方不能放棄薪金和事業來親自教育子女,甚麼因素令社會競爭累及你無辜的孩子失去童真,甚麼風氣做成怪獸家長,甚麼心態造成大眾追逐名校,甚麼顧客造就入學面試班在行業裡盛行。裁培孩子、協助孩子發掘潛能,不是問題,但父母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以及必須清楚底線在哪裡,筆者的底線,是不可以影響小兒的心理健康,變成揠苗成長,用最俗套的比喻,假如入學面試是人生的「起跑線」的話,在人生長跑當中,起跑的時候過份發力,速度太快,錯過了學習自立的黃金時期,還以為自己「稱霸為皇」,將來畢業後投身社會,就會出現「後勁不繼」的「高分低能」。
在罵得痛快的同時,請好好反思一下,身為父母在社會的責任,是不是應該有點行動來回應香港失敗的教育制度?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