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恐襲屬法國內部矛盾,難以透過消滅IS根除—訪問沈旭暉

巴黎恐襲屬法國內部矛盾,難以透過消滅IS根除—訪問沈旭暉

法國首都巴黎上周五遭受多年來最嚴重的恐怖襲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承認責任。適逢昨日20國集舉行峰會(G20),法國今日(11月16日)凌晨更向位於敘利亞的一個IS訓練營發動空襲。本台節目大香港早晨特此訪問國際關係學者,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沈旭暉教授,評論巴黎恐襲對國際局勢產生的影響。 

沈教授指出,歐洲各國在此事件後,急需面對三個問題:

一、歐洲各國收容難民配額的問題;

二、是否集體對IS動武,以及應派遣地面部隊,還是主力發動空襲;

三、協助敘利亞政府軍與反對派之間的談判問題。 

因為伊朗也是G20的持份者,這些問題雖未必能夠在峰會中解決,但這些問題各國短期內必需理順。 

關於法軍空襲敘利亞的IS據點,沈教授指法國人民當然關心國家安全,希望政府有即時的回應。然而根治IS恐怖主義的問題甚為艱難,這些軍事行動的作用,是出於心理上多於實質上。 

沈教授又認為,恐怖襲擊本身是法國內部議題,用外交手法處理有其局限。而是次恐怖襲擊,法國本土的穆斯林也有參與其中,反映問題源於法國沒有解決穆斯林新移民的社會問題,如治安、教育、福利和穆斯林族群身份認同等。巴黎以往的騷亂,某程度同樣因為這些問題導致。而這些新移民融入社會所產生的問題,並非可依靠戰爭來解決。法國人民所需要的是治標與治本的方法,但現在的外交與軍事行動,卻只屬於治標之策。 

沈教授又提到歐洲難民問題,指出大批難民近年湧入法國,法國內部有意見認為融合的進度漸現分歧,認為操之過急。所以這對法國的移民政策,造成一定的壓力。而分配收容難民配額的都柏林公約,其實一直只有一些小國跟隨,當面對如此大規模的難民湧入,就算並無發動恐怖襲擊,也可以預料將出現有如偷竊之類的小規模社會問題,歐洲國家民情反彈在所難免。而這種情況反而對不欲接收難民的小國有利,因為小國更有理由減收難民。但一直主張收容難民的大國卻陷入兩難局面,因為大國若停收難民,則會自打嘴巴,但日後對難民實施更嚴格的審批,則勢所難免。 

現時所見,波蘭已經明言收緊難民政策,就算法國或德國也應該會更嚴格地審查難民。因為即使沒有恐怖襲擊,長遠來說也沒有可能無條件地收容大量難民,這在技術不可行,也是國際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但沈教授說明,難民對大國來說,畢竟是有用的勞動力,因為其實各國的出生率越來越低,需要廉價而高質素的勞動力。而敘國難民的質素和教育水平其實不低,有能力到達德國法國的,都有相當能力,所以法德政府之計算,一直認為收容難民對國家長遠有益。不過面對選舉逼近,各政黨都難免採取限制難民的姿態。 

另外,沈教授又認為選擇對IS採取地面戰還是空襲,對法國政府來說都甚為艱難。法國政府一方面要展示打擊恐怖主義的決心,另一方面若軍隊有傷亡,將會有帶來民意反彈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即使成功消滅IS,也不代表已將恐怖主義的危險消除。因為這種「點對點」的襲擊,不需要嚴密的組織,只需要一部份人受到「感召」,就可以自行其事發動襲擊,不須依賴外力幫助。 

「是次恐襲證實有法國本土人參與,所以即使沒有IS,恐怖主義依然存在。法軍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是經過計算,將傷亡減到最低,宣示其反恐決心。此後必然會將焦點放在國外的安全監控上(程報工作)。這也合符國內選民的期望。」因為用這種方法處理恐怖主義問題,看來不會帶來大規模傷亡。 

沈教授以美國911以後的情況來說明。美國在911恐怖襲擊過後,國民以自身安全為先,短期內其實民眾支持加大政府的公權力,無孔不入的監控美國內外的個人。而美國到現時為止,其實算是成功地阻止外部勢力,結合美國內部的恐怖主義對本土發動襲擊。即使單純美國本土的恐怖活動,也不見得大規模出現。所以反對政府濫權的非政府機構在那段時間,也沒有獲得廣泛獲得人民的關注。 

因此現時法國可向美國借鏡,加強對個人情報的監控。若在短期內繼續發生恐怖事件,政府將更易獲得監控人民的公權力。但這是否會影響法國崇尚自由的價值,長遠來說要密切觀察。

 

相關連結:

【大香港早晨】

第451集:巴黎恐襲等同宣戰訪問沈旭暉

節目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85&ep=451&t=2

主持:湯姆、柏洋、阿康、阿年

嘉賓:沈旭暉(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