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於社交平台發文,指「以數據說話」,認為招攬人才效益顯著。
前特首梁振英日前發文,提及「人口決定一切」,指過去5年,全港私人樓宇的入住量沒有多大變化,維持在每年兩萬個以下,說明絕大多數人才家庭沒有落戶香港,而是拿了身分證後全家返回內地。
孫玉菡的文章就指,為應對人口高齡化帶來的人力需求挑戰,本屆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了一系列「搶人才」措施,申請數字亮麗,截至2025年7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51萬宗申請,其中約34萬宗獲批,超過22萬名人才已經抵港。他欣悉大部分到港人才已在香港成功就業,他們主要投身金融、創新及資訊科技和商貿等行業,這些均是香港的關鍵產業。
孫玉菡指出,「搶人才」措施推出後,外來人才陸續抵港,部份更攜同家眷來港落戶。以高才通為例,從2023年初到2025年6月底,已經有逾10萬名受養人抵港。這些生力軍落戶香港,扭轉了本地勞動人口疫情期間的跌勢。2024年年中香港人口比2022年年中增加了2.4%,而過去一年持續有人才移入香港,抵銷人口自然減少(即死亡多於出生)的影響,讓整體人口得以保持穩定。
此外,孫玉菡又稱新來港的人才大多處於工作年齡,正值「打拼黃金期」,有助補充本地勞動力。以30至44歲這個年齡層來看,2024年的勞動人口(撇除外籍家庭傭工)較2022年累計上升了1.7%,遠比整體勞動人口同期0.3%的增長率快。隨人才來港的受養人六成是他們18歲以下的子女,會成為香港的未來生力軍,有望改善人口結構。可以說,「搶人才」措施不只是引才,更是「育才」的長線投資。
他認為落戶安頓需時,招攬人才措施的成效亦需時觀察。勞福局轄下的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一直致力與抵港人才保持聯繫,了解他們在港的發展和需要,並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支援服務,協助他們及隨行家人落戶香港。
(圖片來源:勞福局Facebook)